《事發的19分鐘》(Nineteen Minutes)



《事發的19分鐘》的作者茱迪.皮考特再次以高度爭議性主題做為小說題材
本書是關於因校園暴力而引發的校園槍擊事件
中文版長達570幾頁的篇幅中
細細的編排校園槍擊犯--彼得的求學過程、家庭背景、在優秀哥哥光環照籠下的心情、哥哥與其他人一同欺負弟弟、與朋友相處狀況、想法、喜好、個性、對自己性向的懷疑、與一般男孩的差異性、喜歡的人...等等
讓讀者透過閱讀這些之後能夠更深入瞭解彼得這個人
而不單單是譴責槍擊兇手彼得及他的父母

彼得用其人生中的19分鐘的槍擊射殺10個人死亡及19個人受有槍傷(這不包含因逃生推擠而受傷之人)
但在彼得人生的17年歲月裡,至少有10年歲月的都處於校園暴力的陰影中
彼得‧霍頓不只是校園槍擊的加害人,也是校園暴力(霸凌)的受害人
而彼得的19分鐘改變了自己的一生,也改變了無數人的一生


但事件的發生誰該負責?!
彼得(一個17歲小孩)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嗎?
還是...
刻意忽視校園暴力的校方跟老師?
那些自以為有趣或帶點惡意的霸凌者?
竭盡所能關心彼得,卻深怕是因為曾經某句言語或不足的關心而使他變成槍擊犯的的母親?
教會彼得使用槍枝、帶他去打獵的父親?
跟其他人一起欺負彼得的親哥哥?
無時無地將彼得與優秀哥哥比較的人?
背棄彼得的友誼後成為受歡迎一份子的喬絲?
彼得身邊無法挺身而出的朋友(因為自己也是霸凌受害者)?
或是無數個視若無睹這一切的其他人?

理由說多了,就變成一種藉口
藉口卻不足以讓當事者或被害人獲得真正的救贖
只成為一條無形絞鍊,纏繞著每個人--每個因為這槍擊事件身心受傷的人,包含彼得自己及他的家人

但話說回來...
誰能夠"真正"的為別人的人生負責呢?
畢竟最終要承擔責任仍然是本人自己
但我認為一旦自己的言行舉動有能力或因此會影響別人的人生時
就不該輕易的任意妄為的說或做一些自認為無關緊要的建議或行為
一旦任意妄為那麼一回
都該為別人得人生背上那麼一點道德十字架


也許大家不一定有過成為校園暴力受害人的經驗
但我想大家在求學過程中、甚至是在工作環境等人際關係中
或許都曾經有過被排擠的體驗
即使自己已經努力不出風頭、低調到不行、甚至希望自己隱形,不被發現
還是會因為莫名的原因
成為眾人排擠對象、使自己的言行舉止都成為討論(或議論、譏笑)的對象
即使不用親耳聽到,也能感覺到那竊竊私語都是為自己而來

也許事過境遷後
當事人或他人都會說這不過是一個人生片段
但無論是因為霸凌或排擠,都會在當事人心中留下印象
比那些快樂的事更容易在心中留下痕跡
也會因為這些看不見的傷痕而改變自己往後的人生
就如同彼得的同學在法庭上被問及是否曾在學校被人欺負時
回答說:「誰沒有呢?」


本書如同《姊姊的守護者》一書
也有在法庭上精彩辯論的部分
比起《姐》一書,本書作者更用心將美國法庭制度撰寫於書中
包括相當理由聽證會、提審、迴避原則、陪審團如何挑選而出、交叉訊問、辯論技巧、證據提出、專業證人的使用...
(os:比起看教科書,還是看小說有趣多了^^")
雖然我私人認為《姐》法庭上辯論論點衝突性較大,過程也較精彩
但本書在法庭制度有比較細微的介紹
而本書也看以看出辯方律師為使彼得受無罪判決
非常竭盡所能的提出有力證據

就整體來說
本書不如《姊姊的守護者》催淚
但同樣發人深省、衝擊人心


書中也有不少令我印象深刻的句子
其中有些跟法律有關的佳句
我都將其摘錄下來:
「尚未證明有罪的人都是清白的。」-p6
「幸福的數學公式:R/E(現實除以期望)。想要幸福有兩個方式:改善現實,或是降低期望。」-p32
「任何經驗老到的訴訟律師都知道,切勿向證人提出你自己不知道答案的問題。」-p41
「誰都不願意承認,但禍不單行是真的,也許因為一切都是連鎖的,很久以前某人坐了第一件壞事,導致另一個人做了另一件壞事,依此類推。……但話說回來,壞事之所以發生也許是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記住好事應該是什麼樣子。」-p51
「當你愛一個人,你就不想當那個使她們世界崩解的人。」-p75
「如果背後沒有人,槍其實根本沒什麼。」-p109
「出事時你會怪誰呢?這得看你相不相信命運。你會認為是自己的錯嗎?會覺得如果你多嘗試一下、多努力一下,事情就不會發生嗎?或者你直接歸咎於環境?我知道有些人聽到別人的死訊,會說那是上帝的旨意。我知道有些人會說她們運氣不好。還是有一種說法,我個人最喜歡:他們只是在不對的時間出現在不對的地方。」-p111
「辯護法則第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就是:即使一無所知也要表現得無所不知。」-p119
「現實除以期望可以得到幸福指數。但如果反過來--期望除以現實--卻不會得到幸福的相反值。你得到的是希望。」-p158
「你可以輕易地說每個可怕的小孩背後都有可怕的家長,但已經盡力的那些人呢?已經無條件地疼愛、強烈地保護、極力地細心養育,卻仍養出一個殺人犯的那些人呢?」-p202
「一個人的創傷會使另一個人生失去純真。」-p209
「當你深愛的人受傷時,你也可能痛徹心扉。」-p209
「你可以修補破碎的東西,但如果動手修理的人是你,你心裡永遠知道裂痕在哪裡。」-p225
「如果痛,就哭。如果憤怒,就出擊。如果抱著希望,就準備失望。」-p227
「死亡總會讓人找不到任何可以安慰的詞彙。」-p240
「人生就是所有的如果都沒有發生,而你夢想或希望或害怕會發生的事卻還事發生了的過程。」-p303
「只要還有人記得就還會留下些什麼。」-p484
「當生命離開一個人,並不是循序漸進,而是立即的,就像是有人拉下窗子的窗簾。」-p459
「當你凝視自己孩子的眼睛,你會看到你希望他們變成的樣子...而不是你不希望的樣子。」-p527
「自從喬伊(按:彼得的哥哥)死後,我唯一想做的是就是不讓彼得疏遠。我不想侵犯他的隱私,不想和他爭執,不想其他任何人再傷害他。我只希望他永遠當個孩子。但你身為家長,不能這樣做。因為讓他們長大是你職責的一部份。」-p527
「大家都以為我們年輕時會犯錯,我卻覺得長大以後犯的錯也不少。」-p531
「我想人的一生應該向一部DVD。你可以看其他所有人看的版本,也可以選擇導演演的版本--也就是在受到其他任何事物影響前,他希望你看到的東西。……但是人生卻很可能比較像那些愚蠢的監視錄影帶。無論你盯得多麼用力,依舊模糊。而且不斷循環:同樣的事物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p555
「我們其他的人權都和彼得一樣,只是有些人隱藏的比較好。一輩子努力讓自己隱形,和一輩子假裝是那個你以為每個人都希望你變成的人,兩者有什麼不同?其實都是在作假。」-p559


其實本書有非常多值得討論的問題
但猛一發現我已經寫了不少篇幅
就暫且打住吧^___^


附帶一提~
本書原文版在2007年3月出版後
適巧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學院2007年4月也發生一起韓裔美人趙承輝校園槍擊事件(註1)
我想有些人可能還對這個新聞有點印象
維州校園槍擊案猶如本書小說中情節的真實上演(有意瞭解該案者可以去看註1的新聞連結)
甚至比小說情節更戲劇性(我不是因為事不關己,所以用"戲劇性"一詞形容,實在是找不到更好的字眼=_=||)
維吉尼亞理工學院的校園槍擊事件中,兇手在9分鐘內共開170槍,共殺害32人死亡,及槍傷20多人(註2)
而該韓裔學生也當場飲彈自盡
至今其動機都還難以真正查知

這個事件引起廣度效應
除被認為是美國有史以來最慘、最血腥的校園槍擊案而受到高度關注外
該學生家人向受害者家屬道歉
甚至一度因為報導為中國留學生而引發中國政府不滿美國部分媒體(註3)
最後公布為韓裔學生後
引起韓國當地一陣討論
韓國總統也也公開表示深表哀悼(註4)
一度深怕演變為國際事件--韓國國內民眾深怕韓美方關係緊張之恐慌(註5)





(註1)2007年4月韓國僑生校園槍擊案鉅細靡遺的新聞報導,跟本書小說內容的悲劇性有過之而無不及:http://news.epochtimes.com/b5/7/4/21/n1685412.htm
(註2)維州校園槍擊案凶手趙承熙 9分鐘開170多槍:http://news.epochtimes.com/b5/7/4/26/n1690864.htm 
(註3)中國外交部譴責美國部分媒體,並要求道歉: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3/5/2/8/100352891.html?coluid=15&kindid=2230&docid=100352891&mdate=0911123624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3/5/2/0/100352093.html?coluid=15&kindid=2230&docid=100352093&mdate=0911123624 
(註4)韓國總統對該事件表示哀悼之意:http://news.21cn.com/zhuanti/world/fudaqj/2007/04/18/3184833.shtml
(註5)美、韓政府誤解待消除: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3/5/2/1/100352105.html?coluid=15&kindid=2230&docid=100352105&mdate=091112362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name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